编者按:讲述青春故事,彰显花样年华。为全面展示元培学子的成长成才轨迹,特开设“元培青年”专栏,旨在从不同角度反映优秀学子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进德修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青春路上,让我们与榜样同行!
他们,是考研大军中的先锋队,是别人眼中成功上岸的“幸运儿”、“学霸”,也是每日每夜伏案苦读、点亮黑夜的星辰。中国美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如今,他们即将进入梦想中的学府,开启人生崭新的篇章。

陈畅
视传1701班陈畅:与“泥”共舞 仰望星辰
“在泥巴里泡了整整一年。”陈畅笑着说。来自视传1701班的她,如今即将奔赴中国美术学院学习陶艺专业,开始新的征程。
大二那年,陈畅就开始着手学习陶艺,假期可没少跑工作室,但当时的她仍然只是一个手工艺爱好者,真正决定要跨专业深造还是在一年前。“陶艺小白”出现在本就“高手云集”的工作室里,陈畅和本科就是陶艺专业的同学们坐在一起,颇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很快,陶艺就给了陈畅来了个“下马威”。做陶艺的泥巴并不均匀,有时甚至混着石子,初到工作室的陈畅不清楚,第一天手套都没戴上,一天下来,手被尖锐的石子划得满是小口子。初次尝试就被迫休养,陈畅没有就此气馁,一个月后,戴上“劳保手套”,她又坐在了泥巴前。

陈畅的练习作品
常常有人说“艺术”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玩泥巴”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细节,也很少有人知道练习和集训过程中的艰苦。“最难的时候,每天早上八点到工作室,凌晨一点回家。”陈畅告诉记者,练习拉坯的过程是枯燥的,也容不得喘息:先把四十斤的泥一下子拍到转盘上,紧接着就是双手的揉搓、捏制,用尽全力把泥巴的气泡揉干净,软硬度揉规矩,把泥土拍打成小山包的形状后加水更是门学问,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坯是否能被拉高,拉薄,拉均匀。陈畅一米七的个子,在女孩里算得上高挑,但要拉整整七十公分的坯,到最后关头,手臂怎么也不够长,坯口怎么都要卡到嘎吱窝。“集训到最后都入冬了,还天天穿短袖,全身上下都是泥,洗都洗不干净。活得像‘野人’一样。”谈起这段经历,陈畅直言过程的艰辛,但也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如今,陈畅在逐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热爱提供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她说。无论未知的远方是花枝遍野还是荆棘满地,我们都应无畏前进,感谢曾经那个心中藏着冬天,羽绒服里是单短袖,手握泥土,仰望星辰的自己。

林思梦
翻译1701班林思梦:实践与坚持,热爱与真知
省政府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专四优秀、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优秀如林思梦,在决定报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时,她还是不敢告诉他人。“会和别人说自己要考研,但是不会和他们说考什么学校。”林思梦说。纵然已经是“学霸”级的人物,报考广外还是颇有压力。
林思梦的考研梦萌芽于两年前。大二的时候,她就明确了考研的规划,而具体的选择也牢牢锁定在了三大外国语院校之中。仔细研究招生简章和历年的卷子,在和任课老师沟通交流之后,大三上,林思梦把目标定在了广外的高翻学院。抛去专业课的内容,自命题的法语是她要面临的一大难关。学院的二外开课晚,课程进度短时间追不上,“吃老本”定是吃不成。“考试大概是大学法语四级的难度,我就买了简明法语教程,配合了沪江的法语网课自学。”谈到备考,林思梦开口就满是“干货”。她坦言,自己上大学以来就有独立学习的习惯,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相对比较自由,也有自己的节奏。“如果盲目地去追求早起,效仿别人的方式,效率反而不会太高。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她建议道。

林思梦的法语笔记
大三下准备考研,林思梦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二外和政治上,选择这样的复习方式需要“资本”,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积累便是她的力量来源。“口译部分我参加过口译大赛,我不是很怕。”“写作方面我大一就参加过写作大赛,没有什么大问题。”......林思梦传授考研经验的时候,说话很有底气。回望过去,她的考研之路似乎比别人要长得多,而积累是她前进的关键词。早在两年前,她就有了阅读外刊、随看随记的习惯。从《纽约时报》到《经济学人》,林思梦享受在“生涩的文章”里寻找“有趣的表达”的过程,也热衷于在瞥见生活中的事物时,思考一下它的英文表达。与朋友英文聊天,在美剧英剧中寻找快乐,语言渗入了她的生活,带给了她力量。
“研究生是另一个起点,我还没有明确我以后具体要干什么,但我之后还是会在英语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林思梦说。在积累、坚持与实践组成的这条道路上,林思梦的行囊里是热爱与一路捡拾的真知。

陈蕾仁
工商管理1701班陈蕾仁:是策略家,也是行动派
四月中旬,在同届同学完成答辩,生活逐渐慢下来的时候,陈蕾仁却异常地忙碌。在这个月月初,浙江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offer终于尘埃落定。联系上了研究生导师,白天忙完实习工作的陈蕾仁晚上九点回到学校,仍然要挑灯夜战,完成导师给的任务。“忙碌而快乐。毕竟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也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陈蕾仁说。他的考研经历,可以算得上是策略与实干的完美结合。
陈蕾仁下定决心考研是在五月,对于应届生来说,他加入考研大军的时间可有些晚了。但他并没有在专业选择上犹豫太久,而是马上分析了自己考研的优劣势,决定报考行政管理专业,又通过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选择了浙江财经大学。确定目标果断,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更是执行力满满。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雷打不动的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十点半,跨考的陈蕾仁暑假也留在了学校,花三个月时间学完了专业课要考的内容,但这还只是备考的开始。

陈蕾仁备考计划表
“文科类专业,备考等于‘背’考。”陈蕾仁坦言。两门专业课加一门政治,三门大课如同三座大山。大四上半学期伊始,陈蕾仁咬咬牙,坚持每门课一个月背上三遍,到考前,这三门大课完整背下来,陈蕾仁都过了七八遍。“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这个专业背的东西会很多,每个考研的人心里也都有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谈资或是笑柄的那种想法,我想是这股力量驱使我坚持了下来。”他说。背书枯燥,但这条路上,陈蕾仁也不是形单影只,每天早上七点到自习室后,同组的同学也会相互鼓励,如果有人没到,大家也会在微信群里@一下,相互提醒。备考前一个月,这样的陪伴时间大大延长。图书馆要关门,他们就集体去找党员活动室,一学就是晚上十二点。“其实我们聚在一起也是各背各的,但是和同学一起,你自己心里面会很紧迫,他们都在学,你也会很紧张,那也睡不着,就会跟着他们一起学。”陈蕾仁说。
毕业在即,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陈蕾仁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十分满意。“大三的五月份其实是每个人的一个转折点,你会选择考公,考研还是就业,一定要思考好。”陈蕾仁说。“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阶段找准定位,有策略,去行动。”
(来源:党委组织宣传部 莫伊阳 张心悦 石琳/文 图片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