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进德修业”的院训,实践蔡元培先生“五育”教育思想,提倡“尚自然、展个性”的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才华, 鼓励学生冒尖创新、努力成才,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学院设立“蔡元培”奖学金。今年,7名学子及3组学生团队突出重围,以独特的个性与出众的能力成为了蔡元培奖学金的最终候选人。为营造向榜样学习的氛围,特开辟“榜样力量”专栏,叙述候选人背后的故事,展示我院优秀学子的青春风采。
【推荐词】
不负青春,不负戎装,勤奋向上,脚踏实地,在每一个位置都能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他是方鑫,作为退伍大学生,他热心公益事业、是学院优秀防疫志愿者、绍兴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积极分子。专业学习上用干劲探索未知,靠坚持不断成长,乐于钻研,勤于实践。获得过大学生力学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和工程综合能力竞赛等多项省级奖及院级综合奖学金。作为院级优秀学生干部,工作中认真负责,细致入微。他将军人理念贯穿现实,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凭借自己的满腔热血书写大学的华丽篇章!
——信息与机电工程分院 黄朝阳副教授
方鑫,中共党员,机电1801班,曾服役于广东湛江空军部队,曾任学院治保会主席、青协社区服务部部长、督察队特勤中队副队长。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身怀理想与热爱,不忘军人本色,积极组织与参加志愿者活动20余次,并多次获得院级综合奖学金,取得院级以上荣誉10余次。

心系云端,守望蓝天
响铃、停笔、走出高考考场,彼时的方鑫同千万考生一样,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无意间瞥见考场外张贴的“参军入伍无悔青春”横幅,幼时想要成为一名军人的火苗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当时我就决定进入大学后保留学籍,从军报国。”他回忆道。
顺利通过兵检、政审,方鑫接受国家分配,成为了一名“准空军”。2016年9月,18岁的方鑫毅然坐上了去往东北的火车,他要先在空军航空兵装备训练基地进行七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北方的冬天不比南方,西北风如号角般的吹,“晚上在室内也能听到北风‘砸’在窗户上的声音,刚开始一个月很难入睡。”他摇摇头道。除了环境的不适应,方鑫对于陌生的航空知识也有些“难以招架”,“除了熟悉飞机设备上出现的俄语专业名词,我还需要对基本的航空法规进行背诵,例如‘未完成质量检验,不准放飞’等‘十不准’。”
每天的时间都被长达八小时的学习和三小时的体能训练安排得满满当当,方鑫不放过书上的任何一个细节,笔记被翻了又翻,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占满了页边的所有留白,“每晚的背诵检查,我通常都是第一批完成的,成绩也是在培训队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来年的四月份,结束学习的方鑫受部队分配去往了广东湛江,78小时的硬座,少年再次漂泊异乡。作为一名空军地勤兵,他就役于中国最大的苏-27机场,主要负责保持飞机装备技术性能和保障飞机正常工作。虽然从未跟随“战鹰”飞上蓝天,但每一次起飞,他和他的战友们需要花费半天时间做好起飞前的准备,“冰雪清理干净了吗?各类人员在放飞单上签好字了吗?”,两年来,他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着放飞前的每一个步骤。
“集合!紧急集合!”除了常规的工作,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也是不可避免的。“记得有一次,刚结束完一天的飞行计划,我带着疲惫准备入睡,凌晨两点,班长宣布进入战备状态,需要立刻做好飞行前的全部工作。听到集合口令的下一秒,几乎是从床上“弹”起来,迅速叫醒战友,我们摸着黑快步奔向机堡,按照上级指示,准备将400多公斤的导弹往飞机上装。”只睡了两小时的方鑫感觉头有些发沉,他努力睁大眼睛,打着手电筒继续工作。又一阵睡意袭来,他偷偷掐了掐自己腿上的肉,告诫自己保持专注和清醒。“如果我不能够保持绝对的清醒和专注,那么战友们的飞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时刻要绷着神经是我在部队的常态。”他说道。
2018年9月,方鑫迎来退伍。军旅生活的艰辛教会了他“责任大于一切”的认真严谨,少年也脱下戎装,重拾起笔,带着憧憬走进了‘迟到’两年的大学校园。“很感激那一段在部队生活的时光。”他说,“入伍就是深造,当兵同样成才,部队教会我自律、自强,我同样将‘严要求、高标准’带入生活学习中。”

竞赛小白,披荆斩棘
“理工男都比较喜欢这些,感觉挺有趣的,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就想着能越做越好,渐渐地就‘迷’上了。”大学生力学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和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谈起与竞赛的结缘,方鑫脸上洋溢着笑容。刚退伍回来,方鑫就在心里暗暗定下目标:多参加学科竞赛,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成为一名党员,这些年来他努力前行着。
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竞赛,是2021年4月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力学竞赛,从开始准备竞赛到真正走上比赛场地,他只用了四个月。“那次竞赛题目为‘火箭助推遥控滑翔机制作与飞行’,主要是现场制作滑翔机,通过遥控操控飞机飞行,比拼飞机飞行时间的长短。”方鑫介绍说,“准备初期,我和队友先选定机型,分工制作初版样机,用笔把飞机的轮廓描画在纸上,再用打磨机或砂纸将模板按照轮廓磨出来,然后用502胶水将各部分粘在一起,最后一步是装上马达和舵机。”为了提高效率,方鑫与队友们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制作样机,“早上一起来,就往实验室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累得不行的时候就趴着休息一会。”回忆起准备比赛的时光,他笑着回答道。
带着第一版飞机,他和队友来到14幢教学楼的草坪前,准备第一次试飞。“那会儿是寒假刚结束,空中还带着点冷风,我特意等着风小了点后,才开始准备第一次飞行。”他回忆道。但飞机无法飞行,他与队友带着失败的样机回到了实验室,决定找出存在的问题,“后来发现问题是出在了‘翅膀’上,飞机左右两边受力不平衡,才导致了第一次试飞的失败。”他说。
解决问题,成功让飞机保持正常飞行后,接下来就要提高飞机飞行时长和飞行质量,以保证在比赛中得到更高的分数。“如何最大程度利用空气的上升力,如何根据风向来调整发射角度,如何调整机翼形体来稳定空中滞空,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一遍遍进行遥控飞行练习,一遍遍使用机器,反复打磨零件,经过数以千计次的尝试,他们不断刷新上机的最长时间,零件的兼容性也提高了不少。
2021年4月23日,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力学竞赛开赛。站在比赛操场上,他们准备进行最终的考验。发射、遥控操控、滑行,两分半!不仅刷新团队的飞行最长时间,同时获得本科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我觉得特别惊喜。我和我的队友们都不是专业出身,只是‘半路出家’的一支队伍,没想到竟然能获得最后的一等奖。”谈到竞赛结果,方鑫难掩激动。
他在学科竞赛中勇于挑战难关,坚持不懈地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与团队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浙江省三等奖、浙江省第十七届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各项奖项。

保持初心,信仰底色
踏实、肯干,接触过方鑫的老师、同学们无一例外地用这两个词概括他。“从军人到学生,这样的身份转变让我意识到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参加志愿者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刚进校,方鑫就毅然加入了校园督察队、院治保会、院青协部门,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是室友们口中的“十佳寝室长”;他也在空闲时间里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学院安全普及教育活动、新生开学迎新、东圃敬老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活动、平安校园晚会等活动都有他活跃的身影,先后获得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积极分子、院优秀学生干部、院百佳寝室长等多项荣誉。“与方鑫在一起工作很轻松,他为人乐观开朗,做事情刻苦踏实,他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在不同的工作中很好地适应自己的角色,我很佩服他对自己的严格和不懈努力。”督察队队长翁俊峰说道。
(来源:党委组织宣传部 大学生媒体中心 钱奕希 宋宇娇/文 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