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 >

校园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初心与使命学后感ᅵ新时代青年谈“勤奋”

发布日期:2019-10-30    点击次数:

  习近平在《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本期元培青年们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勤奋”二字为主题谈自身的看法与见解。


汉语言1802班 王邹薇:

  对于勤奋这个词,我们想到的是它与懒惰是反义词,勤奋是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不怕吃苦,踏实工作。勤奋亦是成功的基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曾说过。俗话说:人生的机会就在一念之间。所以,当我们想好要去做某件事情时,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把事情做完做好。永远不要想通往成功的路有多难多坎坷,我们不能永远试探着、盯视着彼岸的“繁荣”,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下定必胜的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勤奋,踏实又满足地踏上成功的彼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言道。“下笔有神”必须“读书万卷”,可见,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付出才会有意外的收获。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用尽18缸水,终成一代书法大师;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影响深远的《物种起源》一书……成功在于付出努力的程度,在于坚持不懈,在于全身心投入的时间……而这一切都应当归功于“勤奋”。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雪映窗纱”等类似这样的成语都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传承与传播的一种优良美德。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勤奋学习,我们不一定要定一个伟大的理想目标,我们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学习中将自己已想好确定好的事情坚持不懈的做好,全身心的投入,踏踏实实地完成,将“勤奋”贯穿于始终,不用说结果有多成功,但一定会超出你的期望!


财会1905班 原馨怡: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话出自《尚书·周书·周官》。这句话中的两个“惟”字当相当于”讲,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业,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做到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要勤奋不懈的努力。

  不管是国家要实现振兴,还是个人要成就事业,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为立志,二为勤奋。若立志是前提,那勤奋就是成功的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就像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想要成功,就必须坚持勤奋付出。

  我们常看到中国典籍、民间俗语以各种表述来谈“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甚至可以说,你的勤奋,决定了你是否能成功。

  所以怎敢不勤奋?古语说“勤能补拙”,这是中国文化指点给我们普通人的一条成功道路。曾国藩就是“勤”的代表。他自称少时是“愚陋之至”,资质并不聪颖,甚至落后于人,全凭坚韧不拔的勤奋和脚踏实地的坚持,才厚积薄发、点石成金,成为了清代的“中兴第一名臣”。纵观曾国藩一生,他都是在好学与勤奋工作中度过的,在年幼少时,励志学习,广泛阅读。在戎马岁月中,忘我工作,劳其筋骨。即使生命最后,仍然不辍公事,不废阅读。

  凡事,勤则易,惰则难,任何成功,都是勤奋的根茎上长出来的甜果。勤奋耕耘,是成功路上的动力,勤奋苦干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没有勤奋的过程,就会半途而废,宏伟的目标都只会远在天边,不勤奋的人这一生都只会碌碌无为。

  勤奋的习惯使人走向成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语中说到的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两个故事,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勤奋,是属于匍匐的姿态——踏下的步,匍匐于今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的经典话语诉说着并不晦涩却经久不衰的道理:人生的前进,“志”如落点,“勤”如连线,从目标到习惯、从点到线,贯穿出了一条人生的成功路。不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个人,不论工作还是学习,惟有勤奋,方可成功。


国贸1902班 钱玉:

  勤奋,勤中的偏旁中有一个力字,即代表要付出努力,而奋下面有一个田字,即代表成熟的果实,因此我将勤奋理解为,要想最终收货成功的果实,要用汗水尽情灌溉它。爱因斯坦也曾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勤奋是必不可少的。

  确实,缺了勤奋,不管你有多少灵感,你的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方仲永很小的时候就有很高的文学才能,他对出的对子常常让一些老学究也拍手称快,按理说,从小就是神童,长大以后必定前途无量,然而他最终却沦为了普通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不勤奋。自从小有名气后,就跟一些所谓的文人厮混在一起,与酒做伴,夜夜笙歌,时不时来几句酸诗腐文,渐渐的他的才能慢慢消耗殆尽,吟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早已失去了当初的灵气。其实是他忘了,从前的努力,固然他本来就是有才能的,但是他未成名前,白天总会捧书来读,写文章有时会改很多遍也不厌烦,满意了才放下书小睡一会儿,第二天接着读书,他也曾勤奋过,只是没有勤奋到底而已,如果他坚持读书作文章,或许明日他在文坛的成就就可计日而待了,可是他没有,因此文坛陨落了一颗明日之星,都是他的不勤奋导致的,这又能怪谁呢?

  尽管缺少灵感,但是我认为勤奋到一定的程度,那么灵感便会不请自来,天才也就这么成为了。张溥小时候学习能力比别人弱,他学的文章时常记不住,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抄写文章,直至会为止,每篇文章他都抄了大概有6、7遍,不厌其烦,反反复复,清晨邻里便能听到从张溥家传来的悦耳的读书声,正是起早贪黑的读书,不厌其烦的抄录铸就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大家。

  如果张溥也像方仲永一样整日沉迷酒色,不思读书进取,恐怕文坛上就不会出现脍炙人口的七录斋集了吧,因此勤奋真的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重要钥匙。有了它,你离成功也不远了。

  既然勤奋如此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成为勤奋的人呢? 其实我觉得勤奋是一种习惯,当你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时,便自然勤奋了。首先你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其次是执行计划的自律能力,最后要的是你的不懈坚持,那样便自然而然的勤奋了。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努力的学习好专业知识,勤奋努力,争取为我们的祖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聚沙成塔,一起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望诸君辛勤奋斗,成功可期。


药学1803班 吴子威:

  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是优良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勤奋是一种美德,从来如此,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也不能改变这一性质。勤奋与懒惰对立。从古到今,人类文化精神从来都是鼓励勤奋,贬斥懒惰的。这就证明,人类的价值观是不变的。一个勤奋的人,完全可以为自己的勤奋感到自豪,因为勤奋本身已经代表了一种精神品位。
勤奋包含朴实,勤奋与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格格不入。人们谴责不劳而获,是因为它没有付出自己的汗水。这种获取来得不光彩,是不公正的。弄虚作假之所以令人愤怒,因为它是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企望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
  勤奋是成功的永恒伴侣,而懒惰则与成功背道而驰。因此,要想成功,勤奋是唯一的选择,舍此别无选择,经过自己的勤奋而努力,结果未必如愿,单做了该做的事,可以问心无愧。“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一个勤奋者来说,失败只是暂时的。懒惰者未必不祈望成功,但这种成功永远是幻影,因为懒惰者缺少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等待他的必然是失败。
  让我们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勤奋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用勤奋去创造辉煌的成就,让自己火红的青春,点燃灿烂的明天。


设计1905班 诸心怡: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这是门捷列夫说过的一句话。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勤能补拙这个道理,但是只有少数人的坚持才能看到这背后的成果,很多人感受不到获得果实的快乐,所以他们每天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那究竟怎么才能成为天才,怎么拥有才能呢?天才和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有些人夸奖别人的时候,总会带上这些词汇,但是他们没有勤奋作为基础,也是无法成为天才,拥有才能。

  什么是勤奋,勤奋就是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它和吃苦耐劳有着相似的含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勤奋能给人带来非常多的好处,比如心情上的愉悦,他人的印象,甚至是学习工作上的反馈,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褒义词,一个人只要是勤奋的,其实就比别人棒,可以很自信的跟自己说,我真棒。

  以我自己为例,在高中的时候,上学和回家是两种状态,一种是在学校里的勤奋,一种是在家里的懒惰。在学校里,我认真规划好每一件事,踏踏实实的学习,心无旁骛,每天过的非常的充实,我非常的享受这种充实的感觉,它给我带来的,不是我回想起我的生活时,脑海里面只有床,只有吃吃喝喝。而在家里,我的活动范围可能就只有床,我甚至浪费了两天的学习时间。刚回到家,那种非常放松的状态随之而来,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享受着那种感觉,一享受就产生了惰性。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舒适的,但是时间一久就变成了懒惰。周日回到学校后,又会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就没有在家里学习,这样进度又赶不上别人,成绩还是无法提高见效。给自己带来的就是烦躁悲伤的负能量以及学习上的压力。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家里勤奋一点去学习。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但是我很喜欢自己勤奋时的状态。

  到了大学,我开始改变自己,是时候要勤奋了。我竞选了班长,班长的事务非常多,不仅要管理班级还要管理好自己,我在闲暇时间还参加了学生会和社团,我开始逼着我自己去做这些事情。然而我并不后悔,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每一天都非常的充实,虽然会累,但是累并快乐着,而我好像也在慢慢的走着我计划中的道路,这是懒惰无法给我的,我很庆幸现在的我并不是在睡觉,而是认真完成这篇勤奋感悟。我想,关于勤奋这件事,我还是能有自己一些亲身经历的。

  最后,我想告诫大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很多道理见的不少,什么时候能真正的去实践呢?不要着急,从现在开始,放下你们的手机和电脑,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是想要什么样的,是不是该开始勤奋起来,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还有就算累了,咬咬牙,想一想,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勤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我们都是平凡人,但都应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



汉语言1802班 沈奕媛:

  陶渊明曾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其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人生之路上,我们一天一天地勤奋,一点又一点地积累知识,勤学不辍,自然日久见其功,终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水到渠成。

  勤奋谱写青春的绚丽,点燃激情的火焰,错失勤奋的人将在岁月里慢慢蹉跎,碌碌无为一生。

  治国者理当要有雄才伟略,要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然而实现治国的抱负,不仅仅只靠梦想,靠愿望,还要靠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决心和干劲,因为只有勤奋才能助你在乱世中称雄,在盛世里长存,只有勤奋才能助人上青天。不勤学苦练怎么会实现鲲鹏之志?

  翻开漫漫竹卷萤囊映雪,述说着勤奋的千古佳话;凿壁偷光,绘出了勤奋的靓丽背影;韦编三绝,展示了勤奋的巨大力量;铁杵磨成针,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远古的人和故事轻轻告诉我们只有勤奋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与凌云壮志。

  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建树,永远只会怪自己的命运不好。唯有勤奋者,能在无限的知识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自己的领域,使自己变得有智慧。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生命有度,不过数十载春秋而已。勤奋无度,它将是点亮人数十载生命的灯塔。


汉语言1802班 施卓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里面的“惟”从来不是因为,而是由于。

  这句出自《尚书》的名句,不论古今,都有它恒定的一份价值体现——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立志是前提,勤奋为保障,无志不足远行,无勤难以成事……但其实,从头到尾。它只是说,没有志向和勤奋不可行,但没有说,有志向和勤奋就一定行。

  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高谈阔论,而惊天动地的事却总在他们默不作声之后响起。勤奋是需要沉淀的。成功离不开勤奋;离不开每个孤独的专研的日日夜夜。是勤奋和志向铸就了伟人,也是伟人铸就了不平凡,互相成全。同理铸就强大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勤奋和志向。而是一种更为完善和系统的结合体。每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份存善念的成功都值得敬佩。那些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功绩的人,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且不能忽视的点:他们的勤奋用在了点子上,也就是俗话的力气用在刀刃上。

  我们常说要有志向,但志向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行动做出来;我们常说要辛勤地工作,但辛勤工作是不够的,要有效率地工作。“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世间的事不是简单的一清二白,非黑即白,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够否认,志向很重要,他代表方向;勤奋很重要,他代表方法。所以即使并不是每一份勤奋都能得到等价的回报,但人们依旧愿意去相信这个东西,并愿意去做出一些努力,毕竟,做了总会有一些收获是大家伙的共识。同时我总坚持,要更有方向的收获——功崇业广,惟志惟勤。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尝试和努力。

  功崇业广,惟志惟勤。当我们有了方向,路途就不会总是遥不可及,当我们有了勤奋,平时就不会惶惶终日。我们当代人,要好好磨练意志,如钢铁一样。每天压迫自己多看一页的书,压迫自己多问一个问题,压迫自己拔高自己的技能,压迫自己变得更加全面。把这些零零碎碎化整为零,沉淀成习惯,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勤奋的人,然后一切压迫都变得和呼吸一样容易,而当初所谓的“压迫”,真的是压迫吗?

  花叶菩提,草长莺飞,时间来去无常,唯有勤奋可以给我们慰藉。


中语1902班  张朝阳:

  一勤天下无难事

  ——“百尺高楼平地起,千寻泰岳细尘积”

  在《辞海中》,对于勤奋的定义是“孜孜不倦,珍惜时间”,勤,就是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思考;奋,则是定下目标,并坚持为此不懈努力。放眼茫茫史海,古今凡是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实践证明,一个人是否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只有百分之三十和先天的智慧有关系,而影响更多的则是后天的努力。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他从小反应相当迟钝,一篇小文章要阅读一二百遍才能理解,每次读书只能也读五十个字。但他不懈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时间久了以后,自己积累的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成为了一名有学之士。另一个例子则是曾国藩,作为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他有着不朽的功劳,但其实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一天晚上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多少次了,还在朗读,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想等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了又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还是翻来覆去的背诵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下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而正是曾先生这种不言放弃,勤奋为学的精神最终造就了他的伟大功绩。谓之苏子曰“古之成大事者,不乏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哉。”

  从进化论的角度而言,是勤奋的劳动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为人们带来了本质的飞跃,如果说懒惰是一切丑恶的根源,那么勤奋则是可以带来成功的希望。许多人抱怨自己一直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他们怨天尤人,埋怨命运的不公,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他们本身,首先“业精于勤,荒于嬉”每一个失败者内心定有一个贪图享乐的本我,而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我们确立好自己想实现的目标之后,倘若倦怠不去为此勤奋努力,那么最终也将是失败,假如理想是想要达到的彼岸,那么勤奋就是祝它成功的风帆。

  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前辈们勤劳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盛状同样离不开每一位辛勤工作者的付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勤奋的劳动才能实现,让我们勤奋劳动起来,共建中华儿女们更加光明的未来吧!


英语1801班 孟瑶: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因为对学业的懒惰,而泯然众人矣。这就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有多么重要。接下来,我要讲的两个典故就是与“勤奋”相关的。

   汉朝时期的孙敬,年少好学,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他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这就是“头悬梁”的由来。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位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这便是“锥刺股”的由来。

   现如今,很多同学都有学习方面的苦恼。他们认为自己也学了,但是成绩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很多人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自己学习了,这就是勤奋努力了,其实不然。勤奋要求的是我们每天都要学习,它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好习惯,贵在坚持。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初中的时候,我的英语很差。成绩很不理想。出于自尊心,我开始给自己定目标,每天都在背单词,做阅读理解。时间长了,虽然我的考试成绩依旧不是很好,但是我及格了。从那以后,我对学英语有了信心。我认为,虽然我不够聪慧,但是勤能补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能够勤奋一点,认真一点。我相信,每个人在学业上都会大有成就的。


英语1701班 莫静静:

  勤奋——越努力越幸运

  古话说到“天道酬勤”,强项是靠勤奋来获取的,而不是天才的产物。在我看来,勤奋比天赋更为重要,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当我们没有过人的天赋,我们就需要加倍努力做到最好。细小的石子虽然不起眼,但却能铺起千里路,平凡的努力虽然不惊人,却能攀登万纫峰。

  从古至今,哪有人不是依靠勤奋而获得成功的呢?三国时期的吕蒙,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通过自己的努力,连孙权都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叹;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当别人夸鲁迅是天才时,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

  前几天,“清华学生的计划表”上了微博热搜,满满当当的计划表上将一整天的时间都安排的井然有序,凌晨一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看完这份“学霸日程表”,不得让人惊叹原来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我们不惧怕那些比我们聪明的人,我们害怕的是那些比我们聪明还比我们努力的人。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生来就闪闪发光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后想成为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我们想要稍微靠近那样的人一点,我们才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向前走,不必纠结于努力之后的结果如何,沿着自己的路勇敢地走下去,终有一天会到达鲜花盛开的地方,因为我始终坚信越努力的人越幸运。




(来源:团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群贤中路2799号
电话:0575-88345808
传真:0575-88061806
邮编:312000 ipv6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56号/浙ICP备15003513号-1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56号/浙ICP备15003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