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载光阴,初心未变。为进一步凝聚增强学院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充分展现校友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和心得感悟,特别是生动呈现校友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励志图强、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党委组织宣传部值学院20周年院庆即将来临之际启动校友系列访谈主题宣传,推出【校友故事汇】专栏,寻找20年最美的元培记忆,旨在展示广大优秀校友成长成才故事,树立典型、汇聚人心、传递力量,鞭策和引导今日学子学习先进、扬名争先,践行元培精神。
金勇,2011年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计算机专业, 毕业后,他进入杭州信雅达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已有九年,现任上海信雅达公司华东区总监。
“自由”——这是初来乍到的金勇进入元培的第一个印象。从未接触过的新鲜的课程,各形各色的社团组织,丰富的课余生活,一切都与高中大不相同。金勇也因为“广阔的天空”陷入了迷茫。他坦言,因为这种迷茫,他甚至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放松了自己,也曾有过好好学习的念头,可最后还是落了空。转折点出现在大三,身边的同学或找到了满意的实习单位,或走上考研的道路,也有的选择出国留学。这时,金勇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从学好专业课,掌握专业技能开始,金勇真正走上了他的“奋起直追”之途。好在有了坚定的目标,强大的行动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金勇的成绩在一学期内稳步上升,甚至名列前茅。“也许是公司看中了我的学习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吧,觉得我身上具有一定的潜力。”对获得这份还不错的工作,金勇这么评价自己。
初入职场,有着极强责任心的金勇本着“拿着这份工资就得做好这份工作”的想法,顶着巨大的压力适应工作,“996”的上班模式也成了他的日常。专业技能、应对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我希望自己以时间为节点,力求每两年回顾过去、总结自己的时候都能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不论是职位角色的转变,还是自身的技术能力的提升。”从技术员转到项目员,从项目员走到华东地区项目总监,漫长的九年里,金勇用自己的努力不断诠释着“自律即自由”,过得丰富且充实。
在全国百强的软件企业里,接触到的全是“大佬”,压力却从不会成为金勇的阻碍,他不断地考取各种专业证书、雅思英语,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工作两年后,我参加了上海的软件学习班,当时一个教室七八十个人,四五十岁的人占比更大。”他同记者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文科生,IT小白,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为了出国陪伴留学的孩子,从头开始学习数据库,最后如愿被公司外派了。”这件事给了金勇很大的感触,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机会不少,竞争也大,这里所有的人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和向上的心态。“比你优秀的人其实比你更加努力。一个人的眼界总是有限的,其实我们都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但永远要怀着“大井换小井,井井有条走下去”的心态。”他这么说。
如今工作九年有余,金勇更注重着内心的沉淀和“保养”。他保持着一年阅读三十本书的习惯,除了专业书,哲学书更能让他沉下心来深度地思考;在不需要加班的时候做到规律作息,养精蓄锐;他还开始学习瑜伽,保持锻炼的习惯。这些活动,是他给自己“养气”的方式,他说:“年轻时不顾一切得往前冲,现在应该稳定下来,给自己补充足够的‘养分’”。他也给予了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在学校里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然后选择一个方向深挖,切勿好高骛远。大学里,方向比努力重要这句话是不对的,其实方向是努力出来的,先努力学到相应的能力之后我们才有可以选择的方向和资格。才知道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在采访的最后,金勇提起母校感慨道:“学校学到的东西不是商业化形式的内容,但它是一个放大器,单独来看它可能用处并不是很大,但是可以增益工作里学到的东西。它带给我的是我在社会上所得不到的东西。我很感激母校,感谢在元培的所有相遇,也祝母校越办越好,愿元培学子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来源:信息与机电工程分院 大学生媒体中心 周凯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