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山4号楼边上的草坪空地上出现了一块块奇怪的“田”,这些田大的7、8平方,小的2、3平方。有些堆着石头插着花;有些是布置打着规整格子的尼龙绳,格子下撒着白线,感觉像“十字绣”;有的还在墙上挂着个矿泉水瓶,瓶被剪成船型,里面种着花,莫非这是“废品再利用的创意课”?经记者团调查发现,“小事情,大花样”,原来这是园林12级同学自己设计、创作的“园林工程”课程的作业,是生命科学系李鹏老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场。
小景观,大情怀
李鹏老师鼓励同学做“有情怀的园林”:设计出来的作品或创作的过程一定要有情趣、有意思,同学们想做、能做,并且能做好的园林。
由于场地有限,所有项目小组的景观实践都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在小组土地上的。土地虽小,但是同学们的思维和情怀却被无限放大。在施工现场就可以看出每组同学的想法都各有千秋,有的小组将创意与环保结合,用废旧的塑料瓶固定在墙上排列得错落有致,填充泥土再种上植物,从远处看就像是植物长在墙上一般;有的小组用泥土自己堆成假山还原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园林;也有的小组从古文桃花源记中获得灵感,想要将这一世外桃源通过自己的实践再现出来;也有的组想将《西厢记》里面的张生和崔莺莺相会的园林场景复原出来。




小改革,大进步
李鹏老师表示以前他采用的讲课方式是理论课+视频演示+现场参观。但实施中发现学生兴致不高。这个学期,他申请了“自主—合作学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校内找块地仿真模拟室外园林施工,采用情境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办法,一切均按照园林工地模式操作,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在采访李鹏老师时,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课改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
本次课改的任务完成是分小组进行的,5人一组,共分成了11组,每组都会设计一个方案、制定步骤,然后在自己小组所分到的土地上实施。这对于提升同学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每位同学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组完成方案而努力。考察地形——设计方案——土质改造——定位放线——堆土造型——采购植物——铺路种花——制作模型——细节优化,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方案太理想,现实太骨感”之类经常遇到,土质太硬、井盖挡路、花期不够等等都要充分考虑,在行动中优化方案,在解决问题中感受进步。
课上还按照施工作业项目管理组织和监理组织机构。班长任项目负责人,学习委员任安全员,组长任项目经理兼施工员。每节课随机抽取2名学生做监理工程师,老师任总监理工程师。每周上课前10分钟,由监理工程师检查各组施工进度和质量,并填表记录,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员按照施工方案开始指挥各组施工,老师随时指导,安全员随时检查有无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完工后,施工员指挥各组收工,工具归还、垃圾清理。施工员安排专人定期养护,监理工程师随时检查并记录。
李老师笑着说:“以前是老师追在学生后面让学生学,现在是学生天天追着老师让老师讲”。以前不喜欢上课的同学现在一节不落;原来在课堂上不喜欢发言的同学现在在交流课上都十分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有时甚至会因为一个观点展开辩论;一些原本害羞的同学现在也敢于站在讲台上大声说出心里的想法;从来没下地干过活的孩子开心地拿起锄头翻地、挖土,手磨出水泡也不知。课改产生的效应还不止这些。现阶段第一部分设计方案已经完成,每组的方案都修改了不下三遍,同学们都想要把自己组的方案修改到最完美,成为最好的方案。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考试成绩,更是为了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图7 缩微景观实拍图
李鹏老师班上的李阿勇同学在被问及亲自操作实践的感受时表示,以前只学习书本上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感触,直到第一次实际操作才发现原来与书本上出入还是很大的。就拿测量这么一件小事说,以前在书本上学到的测量方法在实际中操作才发现要比书上写的更为复杂,因为在实际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况,比如不同类型的土地,不同的天气或是不同的要求,所以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朱怿琪同学所在的小组常在早上7点多就开着自己公司的面包车从外面运土,改良土质。他们说自己公司在校外已承接了几单业务,也做了几个小工程。这次作业他们选择做的是日式园林,通过自己动手,真切感受到日式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的区别,他们为做好这个作业,翻查了大量的资料。从中,也弄懂了不少以前在外施工中遇到的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因为同学们在园林施工中会涉及到草坪种植和管理,同时在修的“草坪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孙小红老师将教学内容与“园林工程”有机结合,一块地、两门课,不仅培养的能力符合现实运用中的综合性,还有效达到了资源共享。有些组甚至在完成第一个方案后还根据草籽播种和成长期对方案进行进一步改进。记者不禁感慨,同学们为了真正学会一件事,老师们为了切实教好一门课,都是蛮拼的。
(院报记者 王潇敏)